近日,记者走进位于港南区桥圩镇的桥圩羽绒产业园,只见崭新的现代化厂房整齐排列,产业园道路宽阔笔直,配套设施健全完善,羽绒企业开足马力赶生产。
桥圩羽绒产业园是我市重点打造的集贸易、加工、检测、研发、会展、金融、创新孵化、自主品牌营销于一体的现代化高端羽绒产业园区,总面积超1万亩,目前已有26家羽绒企业入驻、16家实现试产。
贵港市利信隆羽绒有限公司是去年进驻桥圩羽绒产业园的一家企业,经过8个月的建设于同年10月实现试产。在该公司生产车间,进境水洗羽绒羽毛、鸭绒原料整齐存放,各车间划分科学,水洗机、分毛机、分绒机、高绒精分机等先进设备隆隆作响,一根根羽毛原料经过多道工序,变成了一丝丝暖融融的高端羽绒,生产场景如火如荼。
“去年,我们公司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顺利打造了年产3000吨水洗羽绒及8万套件羽绒制品先进生产线,主要生产水洗羽绒、羽绒被、羽绒床褥、抱枕等产品。”贵港市利信隆羽绒有限公司负责人余汉龙介绍,项目建成后,公司业务涵盖国内羽绒原料、成品、制品主产区,国外业务遍布亚洲、欧洲等羽毛黄金产区。下一步,公司将继续围绕高端羽绒制品方向发展,加强与国外羽毛黄金产区的联动,打造优质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努力实现一根羽毛“买全球”“卖全球”。
羽绒产业是港南区的传统特色优势产业,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近40年的发展,通过技改、打造万亩羽绒工业园区和构建网络销售平台等“三部曲”,目前已逐步形成初级分毛加工、水洗羽毛羽绒加工和羽绒制品加工全产业链,涌现了荷城羽绒、霖达羽绒、亨利来羽绒等一批有市场影响力的品牌。2023年,该区羽绒产业总产值达47亿元,与波司登合作出口的销售额超过1.2亿元,羽绒跨境销售总产值突破11亿元。截至目前,该区共有羽毛羽绒加工企业170家,年加工羽毛羽绒约9万吨,约占全国羽毛羽绒加工总量的28%、世界的18%。加工产品远销日本、欧美国家等地。港南区也因此于2007年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羽绒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羽绒之乡”称号。
近年来,我市抢抓自治区加快“一区两地一园一通道”和平陆运河经济带建设重大机遇,深入实施产业转型升级三年攻坚行动,将纺织服装与羽绒产业纳入我市“6+5”工业体系重点发展,切实优化营商环境,全力助力羽绒产业提档升级,打造羽绒新质生产力,实现产业效益的稳步提升。
与此同时,我市大力实施羽绒园区提档升级配套工程,投资近8500万元,加快推进进口水洗羽毛羽绒查验场、羽绒信息中心、检测中心、交易物流中心和羽绒一条街等项目建设。通过数字化和智能制造升级,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让企业轻松掌握全球羽绒交易信息,优化物流流程,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羽绒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目前,羽绒检测中心、信息中心、物流仓储交易中心等配套项目已进入装修阶段,预计今年年底可试运营,其余配套项目施工进展顺利。
据介绍,我市羽绒产业约40%的水洗羽毛羽绒原料需从国外进口,特别是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以往都是经香港、上海、天津、宁波等地的港口进关,然后再通过陆路运输入厂,多则需要30天。
为破解这一发展困局,我市主动作为,与南宁海关“关市联动”,推动海运进口水洗羽毛羽绒通关监管改革成功落地。今年3月,在南宁海关、贵港海关的大力推动下,海运进口水洗羽毛羽绒通关监管改革在港南区成功落地,这是我市创新构建“多元供货—便捷通关—集约生产—全球营销”体系重要的一环,该案例成为2023年度广西改革攻坚十佳成果之一。
通关监管改革实施后,我市水洗羽毛羽绒原料无需再经香港、上海、天津、宁波等地的港口进关,直接从钦州港口岸进口,海关在入境口岸完成通关验放后,进口的羽绒从钦州港入境到贵港实现1个工作日通关验放,相比传统路线,物流距离缩短约1500公里,企业进口物流时间和成本降低三分之一以上,单柜通关成本减少5000元。今年1—8月,经钦州港通关羽绒原料已达18票、567吨,全市进口羽绒同比增长24.2%,进口总量占全国的20%左右。未来平陆运河开通后,货物从钦州港转入运河航道,预计半日即可到达贵港港口。
得益于通关监管改革的推动,我市羽绒产业产值增长势头强劲。今年1—8月,规上羽绒业总产值25.3亿元,同比增长18.5%,新增规上羽绒企业7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