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荔枝季。今年是荔枝“超级大年”,面对国内荔枝品种创新和增产势头,作为贵港荔枝主产区,桂平市大力推进品质改良、打造特色荔枝品牌、建设完善冷链配套设施,逐步完善荔枝全产业链条,推动荔枝产业可持续发展。
近日,桂平市江口镇六宝村荔枝种植园内,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荔枝龙眼创新团队首席团队专家邓英毅正在对荔枝进行取样。这些样品将用于推动荔枝品改工作的研究。
邓英毅今年53岁,1998年开始从事荔枝龙眼品种研究。她说,2015年以前,贵港荔枝以黑叶荔、禾荔为主,核大、果肉品质不佳,在市场上竞争力不强,老百姓想吃上本地优质荔枝不容易。为提高荔枝品质,邓英毅等专家开始探索“提档升级”路径。
品质改良是首要突破口。2015年,桂平市投入专项扶持资金,组织荔枝种植大户到广东增城、广西灵山等荔枝先进产区观摩学习嫁接、修枝、矮化等品改技术,启动大规模实施荔枝品改工程。
然而,由于品改前期投入大,嫁接枝条要2—3年才挂果,种植户大多持观望态度,推进缓慢。“没看到效益,多数种植户不愿尝试。”邓英毅说,不少人一听砍树就拒绝。
在桂平市农业部门的大力推进下,江口镇六宝村荔枝种植园负责人何家华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他种了130多亩荔枝,大多是禾荔。2017年荔枝丰产,他拉到镇上售卖了两天,仅收入125元,而果树上还有5万多公斤的存果。
恰逢桂平市开展荔枝品改技术服务下乡活动,何家华抱着试试的心态,选取30株禾荔作为砧木,嫁接从广东、海南等地买来的仙进奉等优质品种枝条。“一开始很忐忑,怕亏本。”何家华告诉记者,因为经验不足,嫁接两次才成功,仅枝条成本就花了1.6万元。
直到2021年夏季,嫁接后的果树开始挂果,果实核小、肉脆、多汁,地头价卖出40元/公斤,单株产值800元,供不应求。何家华看到了希望。当年荔枝季尚未结束,他就将自家1600多棵荔枝树全部高接换种。目前,他的果园共有30余个荔枝品种,还延伸发展了荔枝酒、嫁接枝条等附加值产品,年产值达80万元。
在党委、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桂平市荔枝品改取得实效。2021年以来,该市累计实施荔枝品质改良19.8万多亩,占桂平市荔枝种植面积98.9%,惠及3.2万多户种植户,形成了荔枝品种多、优势品种比例逐步提高、不同成熟期品种均有的良好局面。目前,桂平市荔枝种植面积达20.3万亩,占贵港市的74%。
荔枝“种得好”更要“卖得俏”,冷链物流是关键。6月28日,一辆满载着10吨荔枝的顺丰冷链车从桂平市麻垌荔枝品牌联合体集配中心出发,经过近30个小时的车程,直达河南省郑州市。这份来自桂平市的甜蜜果实跨越1600公里,成为河南消费者的时令珍品。这是桂平荔枝打通产销链路走向全国的生动缩影。
在集配中心,工人们熟练地分拣、清洗、打包荔枝,准备发往全国各地。“目前订单已经排满了,工人正在加班加点打包发货,力争用最快时间让全国人民品尝到桂平麻垌荔枝。”桂平市旭荔生态农业种植有限公司负责人杨焕良说。
去年,旭荔公司投资300万元建设了集配中心,配套400平方米冷库和1100平方米分拣区,最大储藏容量100吨。该公司种植的1100亩荔枝,以电商和线下订单销售为主,日销1万多公斤。集配中心还辐射带动了周边3万亩荔枝的销售。
集配中心的投入使用是桂平荔枝走向全国的第一步。桂平市麻垌荔枝品牌联合体秘书长许春妹表示,桂平市冷链仓储设施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亟需加快提高日处理、运输、销售能力,以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桂平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余国平介绍,为进一步推进荔枝产业发展,桂平市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荔枝加工企业落地建设,把荔枝加工成罐头、酒、果干、果冻、果醋等,延长产业链,同时加快电商和冷链仓储项目建设,推动荔枝龙眼产业做大做强做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