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人才网Ggrcw.com贵港本地人事人才网站「免费一对一找工作」网上的人才市场,为企业和求职者提供真实、有效招聘信息!都用贵港人才网.Com!

简历 消息({{view.message_count}})
职位 消息({{view.message_count}})
首页
热门资讯
港北区:从“传统产粮”迈向“现代粮链”

港北区:从“传统产粮”迈向“现代粮链”

文章来源:贵港人才网-Ggrcw.Com
2025-04-07
33

近日,阳光洒满位于港北区大圩镇的益农区域性水稻产业中心500亩示范基地,无人驾驶插秧机在实时动态定位技术引导下,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自动插秧作业。不一会儿,原本空荡荡的稻田里就整齐地插满秧苗,像是给大地铺上一层翠绿的绒毯,充满了生机与希望。

港北区益农区域性水稻产业中心无人育秧基地。

作为广西粮食生产核心区,港北区凭借优质粮食工程“六大提升行动”,在粮食产业全链条升级上持续发力,成功推动粮食产业从“传统产粮”迈向“现代粮链”,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据统计,2024年,港北区粮食总产量达15.05万吨,连续3年荣获自治区粮食生产激励。水稻良种覆盖率超98%,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3.1%,粮食加工总产值达8.19亿元,还建成广西首个水稻无人农场——港北区益农区域性水稻产业中心。

智慧工厂育出“金种子”

近年来,为进一步提升粮食生产效率,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港北区以集中育秧设施建设为切入点,统筹120万元财政资金,大力扶持益农区域性水稻产业中心与庆丰河湾农机专业合作社。在资金助力下,两大农业主体得以顺利建成并实现规模拓展,并大力推广“工厂化育秧+机插侧深施肥”创新模式,进一步推动区域农业产业的发展。

近日,在益农区域性水稻产业中心的育秧车间内,工人正忙碌而有序地工作着。有的熟练地摆放秧盘,有的迅速地将种子和营养土铲入自动育秧机。随着机器的启动,依次完成撒土、播种、洒水等一系列工序,动作精准而流畅。不一会儿,一盘盘排列整齐、孕育着希望的育秧盘就被生产出来,再由工人将他们移至育秧暗房。

“港北区发放育秧设施补贴17.5万元,使我们这条育秧线平均每天能育秧8000盘,能满足400亩耕地的秧苗需求。自从用上智能温控系统,育秧周期缩短了整整3天,秧苗合格率更是达到了99.5%,这可都是实实在在的好处啊!”益农区域性水稻产业中心负责人李付生介绍,以前育秧全靠经验,现在手机就能调控温度湿度。去年早稻育秧期间遭遇寒潮,系统自动启动保温措施,3万盘秧苗无一受损。

港北区着力提升粮食生产效率,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以集中育秧设施建设为切入点,大力推广“工厂化育秧+机插侧深施肥”创新模式,取得显著成效。图为近日港北区益农区域性水稻产业中心的插秧机在作业。

据悉,2024年,港北区为推动农业发展,发放育秧设施补贴23万元,大力培育了5家育秧服务主体。这些服务主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服务大田面积超过6万亩,为众多农户提供了优质的育秧服务,并且实现亩均节约成本150元,切切实实让农民得到了实惠,也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良田良法筑牢“丰收根基”

近年来,港北区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4.12万亩,2024年投入6603万元建成高标准农田2.5万亩,完成11个小型农业水利设施建设,耕地灌溉面积达28.1万亩,实现大圩镇灌溉水利用率提升40%。庆丰镇六松村通过“五方研讨机制”整合零散地块,400亩稻田单产提高50公斤,形成“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的现代化灌区,高标准农田扩面增效,确保了2024年粮食平均单产395.38公斤/亩,比前4年平均亩产高2.3公斤。

“过去小块田机械进不去,现在统一流转后,无人机施肥、收割机直接下田,每亩节省人工成本200元,还增产了50多公斤。”大圩镇新建村种粮大户陈金福给记者算起增收账。

港北区实行单产提升精准施策,实施“水稻增密增穗”行动,在110个示范片推广“宽窄行+无人机施肥”技术,核心区2.81万亩晚稻平均亩产580公斤,较常规种植增产12%,确保全年粮食总产量15.05万吨。

绿色智能守护“粮袋子”

近年来,港北区投入150万元改造国有粮食企业,港北区储备粮管理公司中心粮库仓容1.66万吨,应用氮气气调、准低温储粮技术,绿色储粮技术覆盖率61.7%,政策性粮食储存损耗率低至0.28%。并投入270万元在国有粮食企业8个政策性粮食储存点,建成粮食购销领域监管信息化设施,全面实现地方储备粮粮情检查记录、安全生产等信息化智能化全覆盖。

“自从安装了智能化系统,大大提升了粮食保管效率,有效保障了粮食安全。”港北区储备粮管理公司中心粮库工作人员说,“现在粮库温湿度数据实时上传,发现异常会自动提示。”

目前,港北区已建成18个烘干中心,这些烘干中心通过实时联网,实现智能化管理与调度,水稻产地烘干能力覆盖72%以上,有效解决粮食晾晒难题,减少了因天气原因导致的粮食损失。据统计,2024年港北区通过机械化烘干的稻谷达8.5万吨,有力保障了粮食的产后安全与质量。

集群发展激活“产业链”

港北区以“龙头带动,链式发展”为抓手,积极将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化,不断探索培育新质生产力,做强做大粮食加工产业。

近年来,港北区以“龙头带动,链式发展”为抓手,积极将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化,不断探索培育新质生产力,做强做大粮食加工产业。图为广西河贵食品有限公司投资3.4亿元建成的年产30万吨富硒优质粮油精深加工基地。

作为龙头项目,广西河贵食品有限公司投资3.4亿元的富硒粮油加工基地在贵港市产业园(粤桂园)落成。基地配备两条智能化生产线,年加工能力达30万吨,并建成1.5万吨仓储中心。“生产线实现自动化控制,加工效率提升了40%,产品上市仅半年就在珠三角市场占据10%的份额。”公司负责人黄总经理说。

在龙头企业的引领下,港北区粮食加工产业集群效应初显。目前,已培育出全国放心粮油示范加工企业3家、自治区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广西放心粮油示范加工企业7家、贵港市龙头企业7家,还有5个单位加入“广西香米”产业联盟。这些企业协同发展,形成完整产业链,从粮食种植、收储,到精深加工、销售,各环节紧密相扣,推动港北区粮食加工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也为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力,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品牌营销打通“最后一公里”

港北区坚持“培育一批、争创一批、打响一批”的思路,培育一批重点企业产品品牌,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目前已开发10个国家级、15个自治区级富硒农产品,其中5家粮食企业的12个产品荣获“广西好粮油”称号,多家企业产品获评“中国富硒好米”、广西农业农产品品牌产品等,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通过电商平台,我们的大米直接销往珠三角地区,复购率达25%。去年“双11”销售额突破10万元,线上客户占比提升至10%。”广西贵港市星禾米业有限责任公司电商负责人周先生说。

港北区积极发展粮超对接、粮批对接等模式,推动广西雄达米业有限公司、广西大福穗米业有限公司、广西贵港市星禾米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大米品牌进“华隆”“永盛”等各大商超,实现与消费者直接互联。鼓励企业创新经营模式,积极发展“互联网+粮食”新型营销,推动广西贵港市星禾米业有限责任公司建立星禾商城微信小程序,深化与农商行的利农商城等电商平台合作,全力拓展粮食行业电商服务,促进实体贸易和电商相结合,不断拓宽销售渠道,产品多数销往广州、深圳、东莞等地。港北区通过全链条升级,实现粮食产业“种得好、管得好、储得好、卖得好”的良性循环。

微信扫一扫打开

专属客服
{{userInfo.adviser.nickname}}
手机:{{userInfo.adviser.mobile}}
邮箱:{{userInfo.adviser.email}}
贵港人才网
手机:19378575036
邮箱:
{{item.name}}.{{item.file_extend}}
发送
编辑常用语

{{item}}

添加常用语

请不要填写手机、QQ、微信等联系方式或广告信息,否则系统将封禁您的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