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稳步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023年,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257所、在校生108.39万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102.1%,比2012年提高8.42个百分点;学前三年入园率97.39%,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85.78%,有力破解了“入园难”“入园贵”问题。
加大投入,扩大教育资源供给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把教育投入作为支撑我市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深化教育投入机制改革,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率和效益,保障财政教育投入持续稳定增长。“十四五”以来,我市教育投入年均增长率为8.78%,教育成为财政一般公共预算第一大支出。今年以来,全市一般公共教育经费投入58.83亿元。
“十四五”以来,全市建成57所学校,新增学位5.16万个;其中,今年全市实施教育土建项目1172个,新建成学校7所,新增学位1.6万个,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占比91.77%,超过国家标准。加快西江教育园区建设,园区实现招生办学的学校6所,园区内全日制在校生约3万人,满足城区及周边工业园入学需求。做好招商引校工作,贵港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实现签约落地,引进贵港培正数字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贵港市桂翔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贵港市博雅公学等一批学校项目,扩大教育资源供给。
党建引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
我市推进“五基三化”系列行动,推动党的建设与教育工作深度融合,教育行业党建联盟连续两次荣获贵港市“十佳党建联盟”称号;有156个党组织获评为全区星级中小学校基层党组织,入选总数排名全区第二。2022年开始,我市全面推行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牢牢掌握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权,确保学校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
我市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组织开展课堂延伸、研学旅行、志愿服务、校外实践活动,开展升国旗、观看革命题材电影、主题班会、演讲比赛、文艺汇演等活动,教育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立健全校园文化建设的制度体系,通过制度规范师生的行为,开展文艺汇演、运动会、社团活动、科技节等,塑造文化学风、培育学生文化精神。目前全市累计获评自治区级特色学校称号1008个、获评国家级特色学校称号66个。实施中小学导师制,教师与学生建立“导育导学”关系,努力做到“思想有引导、安全有教导、学业有辅导、心理有疏导、生活有指导”。
建好队伍,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今年以来,我市通过公开招聘、“云引智”、赴外招聘等方式补充教师2272人。推荐685人参加“国培计划”“区培计划”培训,入选全区中小学“国培计划”“区培计划”项目典型案例数在全区排名第二;精心组织“市、县、校”级三级培训,健全二次培训工作机制,年内培训9.76万人(次),教师专业水平得以持续提升。27名教师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广西模范教师”“自治区先进工作者”“广西三八红旗手”“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荣誉称号。
健全课上课下协同、校内校外一体、线上线下融合育人机制。建立“学校、学区、县、市”四级教师教学技能比赛模式,促进教师能力提升。近年来,我市教师参加自治区级比赛获奖数名列全区前茅;加强课题研究,全市结题课题259项、课题立项185项,向自治区申报立项课题160项,全市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我市还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市直中小学校内设机构和中层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管理办法,进一步激发了市直学校的办学活力;印发干部双向交流挂职锻炼暂行办法,培养一支党性强、懂教育、会管理、有威信、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党组织书记队伍;培养一支政治过硬、品德高尚、业务精湛、治校有方的校长队伍;培养一支专业结构合理、熟悉教学与管理、踏实肯干、团结协作的中层干部队伍;培养一支具有教育家精神的教师队伍。
多措并举,不断提高教育满意度
我市落实控辍保学“双线四包”责任和部门联防联保工作责任,全市脱贫家庭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少年辍学动态清零。精准落实学生资助政策,实现资助政策“所有学段、所有学校、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三个全覆盖,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辍学”。
全市校内课后服务基本实现“5+2”全覆盖,全市开展义务教育学校校内课后服务的学校有157所,参加校内课后服务学生20.52万人,学生参与率占开设课后服务学校学生90.92%,教师参与率占开设课后服务学校教师95.33%。从2023年10月起,全市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学校1471所(含教学点),惠及学生49.52万人。
今年以来,市教育局开展教育领域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等问题“1+1+N”专项整治,坚持“小切口”推动大整治,形成一批切实有效、管用的制度成果,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知的实事,不断提高教育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