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江之畔,田园静雅;千年古村,生机勃勃。桂平市蒙圩镇曹良村曹村屯有一个曹村村史馆,这里陈列着渔灯、鱼篓、钓鱼竿、虾篓、旧木船以及风谷车、锄头、泥锤等生产生活用具,成为大家记忆里的乡愁。
该村史馆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实际建筑面积约120平方米,由曹良村乡贤曹晓波无偿捐献,通过村民捐款修缮、义务劳动,于2021年6月建成并投入使用,涵盖曹良村历史、曹氏溯源、农耕和渔业文化等内容。曹村村史馆成为当地乡村文化振兴的一个重要平台和抓手。
据了解,曹村(即现在的“曹村屯”)建于宋朝年间,距今已有1000多年。该村两面环郁江,内河独流江穿村而过,土地肥沃,水源充足。该村原居住有曹、姚、甘、梁、全、欧等10多姓人家,因地形似槽形,所以当时被称为“槽村”。后人把“槽村”改名为“曹村”。现在,曹村屯有1700多人,曹姓人家占98%。
曹村屯是两广水道必经之地,曹村屯古码头曾经热闹非凡,每天船来船往,是村民外出的主要通道。近年来,随着道路交通运输不断完善,村民外出已经不再依赖水路了,但记录曹村屯历史的古码头仍然屹立在江边,像一位老者,目送大江上船来船往。
渔业曾经是曹良村人的重要经济来源。勤劳的渔民早出晚归,日晒雨淋,撑篙撒网,曾经是他们生活的大部分。过去,渔民使用竹筏、木船运输货物,生产力受局限,仅能维持生计。现在,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渔业已不再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目前,曹良村有渔民100余户,其中,有马力12—24匹的动力铁船20多艘。
村史馆展示的渔灯、鱼篓、钓鱼竿、虾篓、旧木船等物品,是过去该村渔业生产生活的见证。
风谷车、锄头、泥锤、木犁、水车、鸡公车……村史馆展示的各种各样过去使用的农耕用具表明,农耕一直是曹良村的经济来源之一。
现在,曹良村有1200多户、4600多人,耕地6000多亩。为解决人多地少的问题,该村40多名村民在本村及周边村镇发展稻虾种养1000多亩,渔光互补模式养殖小龙虾3000多亩。“一地两用,渔光互补”的绿色经济模式在曹良村推广后,为村民提供就近就业机会和创业契机,增加农户自身和村集体经济收入,为该村乡村振兴写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村史馆留住乡愁、激活记忆、传承文化的作用,不容小觑。”曹良村党总支部书记曹进飞告诉记者,每年有许多村民和外地游客前来参观村史馆,了解曹村发展历程、群众过去生活劳动的故事。
“现在,很多传统文化随着城镇化的发展逐渐消失了,如果再不去寻找和保护,很可能就找不回来了。”曹良村村民曹演装说,村史馆不仅记录了村庄的历史变迁过程,反映村民奋斗创业的光辉历程,更展现出乡村文化和民俗风情的独特底蕴,具有文化传承的价值和意义,应当加强引导,将村史馆打造成为留住乡愁、凝聚人心、自我教育、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